| 客家渊源客家风情 | 客家美食 客方言散论 | 三次大迁徒 | 客方言的形成 | 寻根祭祖 | 客家人界定初论 |
 
 

 

 

 

 

 

 

客家人界定初论


     客家话保留的中州音韵,历时千年,至今基本不变。语言是一种最好的凝聚手段。客家居处,多穷乡僻壤,交通阻塞,这是造成语言稳定性的地理环境因素。此外,还有 一重要因素,就是客家人历史形成的文化心态,正如客家谚语所云“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把不讲客家话,看成是忘本叛祖行为,所以形成顽强保持乡音的心理驱力。现在客家地区婚姻习俗中,仍以男女双方能否保持或学会客家话,作为能否巩固爱情、百年偕老的标志、如忘却客家话,往往会引起婚变。这就加强了客家话的稳定性。正由于这一习俗,使客家人的后裔,顽强保留客家话而世代相传,越 是侨居国外,就越被强化,即使十代八代前高祖就迁离客家地区,到海外或国内非客家地区,其后裔亦可操客家话。如孙中山的上祖本广东紫金客家人,后迁增城,最后迁于中山县翠亨村,待孙中山出生时,已隔七代,孙出生在广府话地区,以讲广府话为主,但也不忘客家话,在长期革命年代,他遇到广州人来访进广府话,遇到客家人来访,就用客家话会话,至死不改。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客家人有特殊的客家文化和习俗
从客家文化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角度看,原本客家的文化意识主导和特征是儒家的人文精神,其主要内涵即指三纲五常、忠孝节义、仁信礼智......。进入近代,产生了新的变化,客家文化意识的基本特征是:既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又富于求实的精神,具有重名节、薄功利,重孝悌、薄强权,重文教、薄无知,重信义、薄小人等为人处世的道德价值观念。
   客家人文化形成丰富多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十分重视教育。法国天主教神父赖里查斯,曾在梅县传教二十余年,1901年著有《客法词典》,在自序中说:“在嘉应州(今梅州市),这个不到三四十万人的地方,我们可以看到随处都是学校,一个不到三万人的城中,便有十余间中学和数十间小学,学生的人数,几乎超过城内居民的一半。在乡下每一个村落,尽管那里只有三五百人,至多亦不过三五千人, 便有一个以上的学校。因为客家人的每一个村落都有祠堂,那就是他们祭祀祖先的所在,而那个祠堂也就是学校。全境有六七百个村落,都有祠堂,也就有六七百个学校,这真是一桩骇人听事实,按人口比例来产,不但全国没有一个地方可以和它相比较,就是较之欧美各国也毫无逊色。”四十年代末,梅县就有三十四所中学,普及中学教育为全国之冠。
    为什么客家的教育会如此发达呢?主要原因是由经济环境所促成,如梅州这块地方,山多田少,粮食不够,男子必须出外谋主,而学习谋生技能,必先知书识字;且祖先原由北方迁来,多为门户清高人士,都存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传统观念,形成“男人志在四方”,决不“做灶下鸡”、不“ 扌尼 泥卵” (意务农),留守家园最没出息等深层意识。因此,他们便极力想法办学堂,加上他们有一整套的办学规约和政策,如凡有学校的乡村,均有公堂田,收入作为学校经费,男人出洋发了财,都争着向家乡投资教育,淡化办学堂,捐建校舍和捐献图书、设备,普遍实行奖学金和优待教师子女亲属大多数能获得免费上学的机会,接受中小学教育。这些成功的经验,至今 对发展教育事业,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客家的民俗,不论衣食住行,婚丧喜庆,岁时节庆,均有一套独特的习俗。这里讲一点最突出的习俗,就是客家人最讲卫生,天天洗澡,客家妇女为了适应南迁跋涉的环境和生存自食的需要,首先获得“束胸”、“裹足”的解放,个个宽胸大脚,勤于农耕,体态健美,成为家庭生产、生活的主角。好们喜唱山歌,出口成章,优美动听,多以情歌联姻,富有健康美德, 难怪世界著名人种学家英人史禄国高度称赞说:“中国最卫生、勤劳和进化的民族,就是客家人。”爱德尔在《客家人种志略》、《客家历史纲要》二书中说:“客家人是刚柔相济、既刚毅又仁爱的民族,而家客妇女,更是中国最优美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客家民族是牛乳上的乳酪,这光辉,至少有百分之七十是应该属于客家妇女的。” 客家人的独特民居,是举世闻名的围楼、四方楼、土屋、引起世界建筑学界的关注和深入研究。
     更有趣的是客家人在宗教信仰上是多神论的群体,一个家庭可设立十几个神位,庵庙、土地庙林立,无处不见,数千年来香火不断。而最引人注目、值得深入研究的是:神权政权统一中,又有新的形式出现。许多客家地区,几乎找不到城隍庙,却到处可以看到关帝庙,香火之旺,超过佛庙大雄宝殿, 且给关帝庙赋予城隍庙的职能,如天旱祈求下雨,久雨祈求天晴,瘟疫流行祈求消灾祛病,出远门祈求平安,添丁祈求保佑等等,均将关公神像(多木雕),用四人大轿抬出游村、乡街道,或设坛供祭,十分虔诚。每家每户正大门二扇门的上端,恭贴关公坐正位,关平、周仓站立两侧的彩色画像(俗称“门神”),使关公又充当了保家驱邪的卫官,扮演了钟馗驱邪逐鬼的角色。甚至在现代城市的香港,几十层的 高楼底墙角,年节也贴有关公像,设香案,求保佑,此乃香港客家人所为。为什么客家人在尊神活动中如此特别崇奉关云长呢?主要是客家人长期迁徙流漓,坎坎坷坷,极需有一精神寄托,用崇义来凝聚群体,谋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这便自然把关公看成是义的化身,当作神来崇拜,又赋予更多的精神寄托。这就产生了上述有趣的演化。
客家人具有独特的客家精神
     客家人具有中华民族共有的民族精神、 优良品质,如勤劳勇敢、艰苦奋斗、俭朴持家、爱国爱民等德性。新加坡《世界客属人物大全》一书吴庆豪所写引言,把客家人的精神归结为:一、刻苦耐;二、刚强弘毅;三、辛勤创业;四、团结奋斗。这一概括,没有超出国华民族精神的共性外,还应有独特的个性,也就是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独特的个性,也就是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独特的客家精神,这种具有个性的客家精神就是革命精神和开拓精神。
日本著名学者山口县造在《客家与中国革命》一书中,对家家精神的概括是极为辟的。他说:“客家是中国最优秀民族,他们原有一种自信与自傲的气质,使其能自北胡骑之下,迁到南方,因此,他们的爱国心,比任何一族为强,是永远不会被人征服的。其后又受到海洋交通环境之影响,养成一种岛国人民之热血与精神......。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影响着中国革命历程的决策人物有许多是客家人。如洪秀全所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几乎全部革命将领都是客家人。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除了他本人是客家人的4后裔外,其主要助手亦有许多是客家人,如廖仲恺、宋庆龄等。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领袖朱德、叶剑英等也是客家人。这是因为客家人原就有自信自强的气质,迁徙南方的漫长历史,都在极为险恶的环境中求生存、 图进取,进行了卓绝拼搏、英勇奋斗,不革命就没有出路,这就造就了客家人具有一种革命进取的精神。
客家人的进取精神,不仅表现在革命上,敢于推翻旧制度,也表现在其他事业的开拓上。海内外的客家人都富有开拓精神。不说历史上客家人对国内国际经济文化的发展建树之丰,举世瞩目,引人骄傲,就现代而言,亚太地区出现的“四小龙”的龙头,多数是客家人及其后裔, 在加速现代化进程上作出了惊人的贡献,是开拓现代化经济的典型。国内外客家人中涌现的具有极大影响的杰出政治家、外交家、科学家、文学家和成功的企业家、事业家等不胜枚举。《世界客属人物大全》一书,提供了如下资料: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和财政部长胡锡道博士、马来西亚科学工艺中长杨国斯、缅甸总理吴奈温、奎西那总理张阿瑟、千里达总督何才、兰芳共和国开国元勋罗芳伯、 美国夏威夷州长吴达和,等等,都是出类拔萃的人物,又都是客家人。再如:郑景贵、张榕轩、梁碧如、张弼士、谢寿生、戴欣然,吴德志、胡文虎、杨溢灵、伍东白等客家人,都是成功的开拓型现代企业家。另外,著名外交家黄遵宪,爱国革命政治家、洋务活动家、教育家丁日昌,军事家叶挺,大文史学家郭沫若、巴金、罗香林、足球“球王”李惠堂,等等,也都是杰出的客家人,他们都富有创新和开拓精神。
以上仅是对客家人的粗浅探讨,极不成熟,冒昧发表,旨在抛砖引玉,求教于同行学者,盼同人能通过探讨争鸣,对客家人的概念给予科学的界定。
1989年10月1日初稿
1990年5月1日修下正稿
于龙岩市莲花山麓洁园

《==上一页

建议使用IE4.0以上浏览器、分辨率800*600观看

版权所有:新视窗网站 | 网站信箱:[email protected] | 联系电话:(0753)2279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