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今日客家人物(各界人士) >> 正文
情倾故土的钟奇可先生

转自: 时间:2005-11-16 20:10:19


   钟奇可先生梅州市梅县三乡是革命老区,在革命战争年代,老前辈们在这片红色土地上,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抛头胪、洒热血,奉献出了毕生的精力,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给老区人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新中国成立以后,三乡众多老前辈、乡贤一直关心老区的建设和老区人民的生活,努力为老区的发展贡献力量。本文主人公旅外侨领钟奇可先生字钟字谋在这片红色土地度过了艰苦的少年时代。他跟众多的三乡乡贤一样对这片土地有着深挚的感情。
   在风景秀丽,群山环抱,氤透灵气的小山村——梅县三乡镇石楼村,坐落着一座豪华别墅。别墅的门楣上镶着“亿乡居”三个大字,格外引人注目。这是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为别墅的题字,这三个字也正是别墅的主人钟奇可先生对家乡的深厚感情最贴切的概括。
   提起钟奇可先生,梅州少有人不知道。改革开放以来,钟奇可先生每年都要为家乡的公益事业多次回国,带着对家乡的深厚情意。钟奇可先生热心公益事业:他扶贫问苦、敬老助残;他捐资办学、造林绿化、发展家乡经济;他捐款搭桥修路、修建车站、医院、体育场,出资添置公安警备……从乡村到城镇,从本镇到外镇,从本县到外县,项目众多,涉及面广。他为家乡捐资总金额共达1000多万元。他不仅自己出钱出力,还积极发动自己的亲戚、朋友一起支持公益事业。钟奇可先生对家乡的炽热之情、奉献精神以及他那崇高的思想境界,着实令人感动,令人景仰。

                  艰苦的少年生活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艰苦的少年生活,塑造了钟奇可坚韧不拨的性格;动乱的年代,炼就了钟奇可无限的求生本领。
    钟奇可先生1932年出生于印尼。当时,他的父亲在南洋做修车工,那时的修车工很稀罕,收入比较高。当地客家华侨有个风俗习惯,就是生了小孩要送回老家陪伴留守的老人,并在老家接受教育,这样才不会忘本。所以,钟奇可先生3岁时,父母就将他送回梅县三乡石楼村跟奶奶和伯父伯母生活。后来抗日战争暴发,侨汇因而中断,加上伯父抽大烟,家中三餐都难以为继。钟先生9岁的时候,奶奶在战乱中离开了人世,生活更是艰难。10岁时,他只能到丙村投靠亲戚,给亲戚家放牛。1943年大饥荒时,他还曾吃过“猴头”、糠粄 ……上学更是不可能的了,但他在放牛的时候都拿着书。一直到抗战胜利,侨汇恢复后,生活才得以改善。1946年,他去了汕头正始学校读4年级,读书成绩非常优秀。到1948年奉父母之命返南洋时,历经生活磨难的16岁的钟奇可先生长得又矮又瘦,父母差点没认出他来。
   钟奇可先生有着坚强的性格,在那段生活维艰的岁月里,他能吃得苦中苦,勇敢面对生活的困苦与艰辛,在动乱年代里不忘学习的精神更是难能可贵。在家乡久经磨练的钟奇可先生,自小就表现出优秀的领导才能,虽然他的个子矮小,但他却是村里的孩子们的“王”。他是从南洋回来的孩子,见识自然比村里的孩子广,最重要的是他的点子很多,在那个动乱的年代里,他带着村里的孩子们玩耍、游戏,带着他们去找能吃的“野味”……
    少年时代艰苦的生活以及在生活中形成的坚强性格和良好习惯,是钟奇可先生日后的从商的成功历程里最坚实的一笔财富。

                 创业,白手起家的艰辛

   古语有云,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钟奇可先生“白手起家”的创业历程诠释了这句古语的深刻涵义。
   1948年,奉父母之命返南洋之后,钟奇可先生在南洋受再教育到初中毕业。初中毕业时,南洋正兴“回国潮”,钟奇可先生也想回国为建设新中国奉献一份力。但是,他的父亲不同意,叫他到叔母的小餐馆做帮工。他叔父死得早,只留下一个小餐馆,为了让年轻守寡的叔母能够安心带大孩子,他父亲辞掉修车工的好工作,帮叔母管理小餐馆。他父亲为了锻炼他,让他从最低等的活儿做起。那时候的他,每天早上6点就得起床到市场上采买,回来后清洗、杀鱼、剁鱼丸,还要端茶倒水、抹桌抹凳,一直忙到晚上11点多才能休息。小餐馆里的帮工一共有3人,另两个是本地人,同样干活,他们拿工资,而钟奇可先生却没有工资……苦累倒是不说,那时钟先生心里可真委屈,老想着什么时候能出去自个挣钱就好了。
   在叔母的小餐馆做了三年帮工后,他决定出去尝试闯荡“江湖”了。开始时,他在一个同村老乡开设的电器店里找了一份工,最初1年干的是开箱、装箱、整理货架、打扫清洁的“粗活”,月工资7.5盾(中午和晚上还要回餐馆帮工,在餐馆食宿)。在工作中,他利用空闲的用心时间学习电器营销的知识。1年后,由于工作出色,他升为销售员,月工资约25盾(当时折合港币约300元),这在当时来说算是一笔很不错的收入了。在电器店做工3年,每个月的工资和花红(奖金),一分一毫,他从来不曾花过,全部存起来,满1年后,就到金店换成未曾加工的金块。3年后,当他离开电器店时,已经有了自己一笔不小的“基金”了。
   钟奇可先生离开老乡的电器店后,就到各埠各岛电器商行推销电器产品,自己给自己打工。他每到一地,一般都是住在“知己”朋友家里,谈工作,说话间就到了吃饭时间,他们留他吃饭(各电器商行一般有自己的食堂),他也就老实不客气留下来吃饭。这样,连吃饭钱、住宿钱都想方设法省了下来。
   就这样,钟先生积蓄到了他的第一桶创业资金。1958年,他和两个堂弟、一个妹夫,四人合资100万盾,成立了“应源电器商行”,批发电器零配件。在他们的精心经营下,1959年,“应源电器商行”就发展为4间,每人独立经营1间。那时候,年轻的钟先生一心一意挣钱,艰苦奋斗,他的事业蒸蒸日上。
   1969年,由于印尼的金融市场不稳,币值变动频繁,电器生意经受的风险较大,他便开始转行搞水电工程:1979年开设了欢乐水电工程有限公司;1980年,与日本太金冷气公司合资创办了高鼎中央空调装配厂;1981年开设良和F.R.P冷却水塔工厂;1985年开设了良和塑钢冷却水塔工厂……他的事业越做越大,在南洋开创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商业王国。

              富而思源,深情倾故土

   钟奇可先生的创业历程让我们感动,但他对故土的一往情深、倾情奉献更让人无比景仰!他富而思源,为家乡做出了莫大的贡献!他的名字让故乡人温暖,他的行动让温情的火焰无限延伸……
   上个世纪80年代,正当钟奇可先生的事业高速发展的时候,他第一次回到阔别32年的老家——梅县三乡石楼村。当他看到老家到处是荒山秃岭,乡亲们吃的是粗陋的饭菜,住的是老旧的房屋,卫生条件非常差,每家每户门口都放着尿缸,他的心里真实是不好受!
   出国后,他向旅外乡亲们讲述了回乡的所见所闻,并发动大家为家乡出点力、做点事。从此,他频频出国、返乡,为家乡的公益事业来回奔波。于是,在钟奇可先生的带领下,大家开始行动起来,筹集资金修建崇正学校、兴修水泥村道和桥梁、购买大客车捐给村里为乡亲们出行提供方便、为全村500多户拉电线引自来水到家、修建卫生站并派赤脚医生到梅县中医院进修、出资聘请护林员实施“封山育林”……
   当钟奇可先生回乡看到小时就读的石楼崇正学校,教室破旧,连校长在内只有7个教师,采取包班制,教师待遇差,素质参差不齐,内心很是忧虑。1992年,他获准将石楼崇正学校改为公助私立,并出任校董事会董事长,采取了一系列改进措施,如添请6个师范生任教、每位教师每月补贴200元、送老师到进修学校培训、设立奖教金、从4年级起设置英语课、为全校师生做春秋校服、为学生及其父母和祖父母庆祝生日等等,效果很好。师生精神面貌好,升学率高,有不少学生考上了梅县高级中学、东山中学……
   ……
   钟奇可先生为家乡做的公益慈善事业越做越多、越做越大。不但自己做,还带动大伙做;不但为三乡做,也为其他镇其他县做。得到他支持的社会公益事业涉及教育、卫生、交通、通信、治安、扶贫、敬老等多方面,至今捐款总额已近1000万元人民币。
   我们知道钟奇可先生创业的艰辛,故尤觉难能可贵。
   钟奇可先生不仅在各项公益事业上支持家乡建设,而且用长远的目光与海外几位华侨实业家联手建成了梅州市的两项重点工程——梅州市管道煤气公司和广东嘉宝陶瓷工业公司。1991年,他和朋友在香港开设标准太平洋有限公司(海外投资公司),投资中国广东梅州,兴建中外合作梅州市管道煤气有限公司,他任副董事长;1992年,在香港开设嘉利企业有限公司(海外投资公司),投资中国广东梅州,兴建中外合作广东嘉宝陶瓷工业有限公司,他任董事兼总经理……
   为了使这两间公司早日走上现代的管理轨道,更好地为家乡的经济建设服务,他几乎成了梅州的“常住人口”。为了公司,天天自己驾驶小轿车,从三乡镇——梅城来回的跑,并奔忙于梅州——香港两地。没想到的是,由于种种原因,梅州市管道煤气有限公司和广东嘉宝陶瓷工业有限公司都未取得预期的效益,其中广东嘉宝陶瓷工业有限公司在去年底破产了。“嘉宝陶瓷”的破产,让钟奇可先生十分痛心!
   为了家乡的发展,钟奇可先生约李世镰先生、黎次珊先生和佛山潘秋明先生,以香港威盛海外投资有限公司的名义,再次投资3000万人民币组建了梅州市新威马陶瓷有限公司,由他出任董事长。现在的梅州市新威马陶瓷有限公司2005年初组建完成并顺利投产,按照国家标准生产“新威马”通体仿古砖,现有工人260多人,公司的各项业务也已经走上了正轨,“新威马”在钟奇可先生的带领下正扬鞭奋蹄,走向辉煌。
    现年73岁的钟奇可先生,每周一到周五住在梅城,在新威马陶瓷有限公司上班,双休日才回三乡。他希望通过大伙的一齐努力,能够重振雄风、东山再起!

           好公民、好丈夫、好父亲、好儿子

   钟奇可先生的生意做得如火如荼,事业蓬勃发展的时候,他更是不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用真情、用行动回报社会,回报亲人。
   1991、1992年,他出任印尼雅加达国际狮子会会长;1996年,他出任广东梅州市人民代表大会研究会顾问;1994年,他被梅州市人大常委会授予“梅州市荣誉市民”的光荣称号;2000年5月1日,他被国家人事部专家服务中心聘任为西部地区经济开发顾问;他是香港嘉应商会永远名誉会长,国际冷却工会设计会会员……
   钟奇可先生事业上是个成功者,在家庭角色中也是个成功者。谁不要家庭温暖、不想享受天伦之乐!钟奇可先生为了家乡的事业,只能通过电话安慰远在侨居地的爱妻及孩子们,常常每月电话费高达几千元。他不仅事业有成,而且还是个好丈夫、好父亲,也是个非常孝顺的儿子。他的两个孩子在他的影响与培养下,大儿子到澳大利亚读大学获机械工程师学位,小儿子在台湾上大学获电机工程师称号。1990年,钟奇可先生在南洋的事业已经完全放手交给儿子去经营管理了。为了自己更安心搞好家乡的事业,他把93岁高龄的老母亲从侨居地接回梅州住在家乡,忙中不忘献孝心。
   钟先生为了做好下一代华商的工作,经常带下辈回乡,教育他们不要忘了自己的根。钟先生现在不仅是梅州市的荣誉市民,还有个“侨办荣誉主任”的称号呢。
   现在,家乡——客都梅州的大小事成了他心中的事。现年73岁的钟奇可先生仍是那样的开朗,风采依然。他艰苦的成长、创业经历,让我们感动;他造福家乡的决心和魄力,让我们感动;他爱国爱乡的深厚情怀,令人景仰。( 文/刘学东 唐林珍)   本站原创,谢绝转载 

发表评论】 【 】【关闭窗口
【 相 关 文 章 】